关于制定淮安校区专业(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7版)原则性意见 | |||||||||||||||||||||||||||||||||||||||||||||||||||||||||||||||||||||||||||||||||||||||||||||||||||||||||||||||||||||||||||||||||||||||||||||||||||||||||||||||||||||||||||||||||||||||||||||||||||||||||||||||||||||||||||||||||||||||||||||||||||||||||||||||||||||||||||||||||||||||||||||||||||||||
|
|||||||||||||||||||||||||||||||||||||||||||||||||||||||||||||||||||||||||||||||||||||||||||||||||||||||||||||||||||||||||||||||||||||||||||||||||||||||||||||||||||||||||||||||||||||||||||||||||||||||||||||||||||||||||||||||||||||||||||||||||||||||||||||||||||||||||||||||||||||||||||||||||||||||
南京林业大学关于制定淮安校区专业(类)本科 人才培养方案(2017版)的原则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为培养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适应地方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淮安校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秉承学校“以人为本、特色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遵循校本部“培养富有科学素养、人文情怀、绿色担当、创新精神并勇于实践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要以社会需求和行业认可度为导向,符合淮安校区的办学定位。 二、制定范围 按照专业类制定培养方案,范围为淮安校区计划招生的7大专业类(含22个专业): 表1 淮安校区招生专业(类)
三、基本原则 (一)科学定位,结合实际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契合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水平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变化,参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相应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同时结合淮安校区的办学定位,突显校区专业特色,明确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 (二)拓宽口径,大类培养 在本部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施大类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模块化教学,推进课程体系的宽专结合。优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拓宽专业基础,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遵循教学规律,合理安排学生的修读进程,避免不同学期学生的课程修读量产生明显差异。专业分流的时间由各专业类自主确定,原则上为1-2年。 (三)因材施教,强化实践 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专业类根据需要可开设差异化培养模块,重点开设基础类和专业基础类提高型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差异化培养模块课程成绩不作为毕业或评优要求。根据各专业类的特点,构建“基础、应用、创新”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有条件的专业,可适当增加实验学时、实习环节,以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 四、组织实施 (一)教务处:按照淮安校区筹备工作组的总体安排,负责提出制订各专业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组织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一稿)进行论证。 (二)学院:负责组织相关专业负责人,成立专业类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小组,指定牵头人。跨院设立的专业类,由相关学院协调成立工作小组和指定牵头人。 (三)专业类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小组:牵头人负责组织涉及专业负责人,具体实施培养方案制定工作。 (四)淮安校区筹备工作组:组织审定各专业类人才培养方案定稿。
五、时间安排 淮安校区2017版本科专业类人才培养方案在6月20日前完成,自2017级开始实施。 表2 淮安校区2017版本科专业类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程安排
六、具体制订要求 (一)主体框架 1.专业类名称、代码 2、专业类面向专业的名称、代码、学制与授予学位 3.专业类培养目标和特色 4.专业类培养要求 5.专业类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6.专业类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7.专业类主要实践环节 专业主要实践环节 8.课程体系结构(含学分学时比例) 9.培养方案进程表(含必修、选修的课内教学及课外教学) 10.专业学分修读进程要求表 11.专业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图 (二)课程框架及学分要求 1、专业总体课程框架要求: 表3 各类专业总体课程框架要求
2.学分计算方法: (1)理论教学每16学时计1学分。 (2)体育课按32学时计1学分。 (3)实验实训课每32学时记1学分。 (4)军训2周计1学分。 (5)集中安排的实践环节(实习、课程设计)等),每周计1学分。 (6)毕业设计(论文)16周,计12学分。 (7)课程学时数原则上以8的倍数安排,学分最小计算单位为0.5。 3.课程框架及学分要求: 表4 课程框架和学分要求
注:标注“/”部分由专业类自主安排。 (三)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总体分为四大平台和两大体系,即:大类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创新拓展平台;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各模块的课程设置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对应关系。 1. 大类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包括六类课程:思政类课程、《军事理论》课程、外语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体育》课程。其基本要求参照本部2016版培养方案。 2.专业教育平台 由大类公共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及差异化模块构成。大类公共专业基础课程由数、理、化、制图、力学类等基础性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构成,根据各专业类的需要,统筹兼顾各面向专业,设立合理的课程、学时和学分。 3.实践教育平台 通过将基础实验、课程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有机融合,构建认知性实践、专项实践和毕业实践有机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由实验课程、集中实践和课外教学环节组成。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工程训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英语听说训练、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和素质训练等。具体设置要求: (1)根据各专业(类)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比例。 (2)进一步推进多课程综合实习。 (3)建议有条件的专业(类)可设置部分创新性实验,为强化学生基础训练提供平台。 (4)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既要与第二课堂活动中社会实践及素质拓展项目有所区别,又要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所创新,反映专业特色。 4.创新拓展平台 创新拓展平台是为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需求而设置,旨在鼓励学科交叉,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学生可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学术与学业性讲座、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科学研究、学科竞赛、模型设计等第二课堂活动,或可根据个人需求修读提高型课程。每个学生至少需要参加1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2学分方可毕业。
本通知及附件的电子文档可在教务处主页通知公告栏中下载。网址:http://jwc.njfu.edu. cn/。 联 系 人:周爱花 联系电话:85427232 电子信箱:jxk@njfu.edu.cn. 办公地点:教务处教学科(老图书馆206室)
联 系 人:施建兵 联系电话:0517-80838819 电子信箱:sjb@njfu.edu.cn.
1. 淮安校区专业(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7版)(文字格式) 2. 淮安校区专业(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7版)(样表格式) 3. 培养方案审核意见表 4. 主要通识教育课程及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一览表 5. 南京林业大学本部2016级相关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