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南京林业大学“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的通知 | ||||||
|
||||||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南林教 [2016] 8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印发《南京林业大学“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学院,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战略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南京林业大学“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南京林业大学“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 南京林业大学 2016年4月15日
主题词:课程 规划 通知
附件: 南京林业大学“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战略部署,贯彻国务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按照“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以人才培养个性化、多样化培养需求为导向,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立足校情,主动改革,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建设原则 1、以生为本的原则课程建设必须以创新教学模式方式、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质人才为根本,按照“学校主导、学院主持、专业主体”的方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避免为建设而建设、浪费人力财力。 2、建引结合的原则要充分结合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构建协同育人的建设机制。既要按照课程归口建设机制,集聚师资团队力量,建设具有校本学科专业优势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引进具有行业与社会影响力的优质课程与教材资源,补全补强自建课程与教材体系。 3、动态建设的原则坚持教研结合、产教融合,主动运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课程传授内容、创新课程教授方式方法,力求“成熟一门、立项一门,建设一门、应用一门”。 4、分级分类的原则打造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四级课程建设体系,面向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通识选修课、创新创业课等类别分类建设。结合专业现状与发展规划,注重轻重缓急,集聚有限资源,集中优势师资,重点突破,防止摊子过大导致平均化和平庸化。 三、建设目标 在“十三五”期间:自建和引进包含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核心专业教育等在内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SPOCs)30门;建成和上线校级精品开放课程100门、微课程100门;力争建设双语课程50门、新生研讨课60门;认定国家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3门,获得微课竞赛国家级奖励2-3项、省级奖励25-30项;建设校级重点教材100部,新增省级重点教材10-1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5-6部,引进全外语教材35部(套)。 四、建设任务 1、课程建设 (1)数字化课程建设 在“十三五”期间,通过自建和引进相结合,构建 “311” 数字化课程体系,逐步开展“互联网+”混合式教学: ①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结合学校林科特色与学科群优势,利用三级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建成6门具有学校特色与优势的MOOC课程,申报国家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入盟公共开放平台,面向社会公开授课,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满足校内混合式教学需求。 ②校内在线开放课程(SPOC):面向各专业,建设和引进20门校内在线开放课程,满足校内混合式教学需求;条件成熟时,提升为MOOC课程。 ③校内精品开放课程:面向不同层次需求,建设精品开放课程100门,投入教学运行,满足校内混合式教学需求;条件成熟时,提升为SPOC或MOOC课程。 ④微课程:面向公共基础理论类课程和实验类课程,建设微课程100门,满足校内混合式教学需求。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创新理论、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通识基础,建设与引进包含4门MOOCs的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3)双语和全外语课程建设 面向教育教学国际化发展形势,建设双语课程50门并投入教学。 (4)新生研讨课程建设 覆盖全部专业,建设新生研讨课60门并投入教学。 2、教材建设 充分利用国家林业局“十三五”规划教材建设契机,鼓励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领衔、集聚副教授和相关教师,形成团队力量编撰教材。 (1)理论课程教材建设 注重本校学科和专业优势,立足本校、注重特色。建设校级精品教材100部,新增省级重点教材10-1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5-6部。通识类课程除具备行业优势和影响力外,原则上以引进为主;对于编撰教材尚不具备成熟条件的课程,围绕课程教学大纲,编撰讲义,实现课程教材(讲义)全覆盖。 (2)实践课程教材建设 覆盖全部独立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编撰教材、讲义或指导书。 (3)双语和全外语课程教材 遴选重点、特色课程,采取引建结合、引进为主的方式,建设双语和全外语教材35部(套),满足国际化视野教学需求。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在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下设立“课程建设工作小组”,成员构成包括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及各教学单位相关负责人,组长由教务处负责人担任。课程建设工作小组负责审定课程建设项目立项、指导和监督项目执行。 2、经费保障 各建设任务以教改项目的形式予以立项和配套经费。 (1)课程建设经费 按照课程建设任务工作量,各类课程建设经费额度为:MOOC/SPOC:6-10万元/门;精品开放课程:2-3万元/门;微课程:2-3万元/门;双语课程:1万元/门;新生研讨课:1万元/门。 (2)教材建设经费 依据《关于印发<南京林业大学关于编写教材(讲义)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南林教[2009]13号)》文件执行,采取多渠道解决教材出版费用。 3、条件保障 教务处负责协调教师及相关机构开展数字化课程的拍摄制作任务,维护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4、机制保障 (1)归口管理机制。为确保课程建设与运行一体化,课程或教材建设项目原则上由归口教学单位组织申报和执行。 (2)绩效管理机制。各建设项目严格进度管理,分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结题验收评价等级标准,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评价为“优秀”的课程建设项目,给予教学工作量业绩点奖励;“合格”项目同意结题;“不合格”项目不予结题、不予报销,并纳入后期教学改革项目信用管理。
|
||||||